甲午之殤
和一個中國人聊天,聊印度,聊蒙古,聊越南,聊俄國……聊任何周邊國家都可以,唯獨一談日本,臉色就變,就尷尬、就凝重、就口水、就豎眉、就切齒、就跺腳;不是欣賞、就是惡罵,不是激Ice-O-Matic製冰機贊、就是痛訾,不是反省、就是酷詆,就茫然發獃,就擗踴哀號……
—預防癌症的方法—就什麼矛盾的表情都有。
為什麼?為什麼一個總面積只及我們三十分之一的島國,會如此強烈地刺激我們的神經?為什麼?為什麼一個總人口隨身碟只及我們十分之一的民族,會如此深入地探視我們的痛閾?
地緣性地歷史俯瞰:凡民族,有疆域就有爭戰。五千年來,“漢”不燒烤是沒有戰勝過,但沒有一次勝利的喜悅,複雜如對日戰勝的喜悅;五千年來,“漢”不是沒有戰敗過,但沒有一次受挫的痛苦,複雜如對日戰敗的痛苦……
可網路行銷以有很多堂皇的外交辭令。可以有很多友善的公開舉止。兩國,最近六十年來甚至有過惺惺相惜的長期溫存。
但,暗傷未愈,宿疾仍在,稍有齟齬,勃然變色。
甲午。夏曆又逢甲午。甲午。國殤莫如甲午。甲午。鏡鑒莫如甲午。甲午是歷史的癲癇。甲午是歷史的懸劍。甲午是歷史的雞眼。甲午是歷史的腸癰。
甲午。隔海虎視,“中國自此衰極,倭寇自此日盛”。
甲午。隔海雄峙——“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甲午。天干地支甲午。甲午。金木水火甲午。甲午後面恁多的血酬、糾結、憤怒、反思、僨張……
中國已不是昔日之中國。日本也不是昔日之日本。
是時候了,不妨學著彼岸的優俳,以今日中華之聲對甲午說一聲:沙揚拉娜!
(主筆)胡展奮
如果甲午再戰……
中日甲午大戰,決定了勝負雙方的歷史走向,甚至決定了兩個民族的前程命運。又到甲午年,回顧120年前這場戰爭,是讓這歷史照進現實,映射未來。
記者|薑浩峰
海權論的鼻祖馬漢對人類社會兩千多年來的海權實踐做出過規律性總結:“誰掌握了海權,誰就掌握了歷史的命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鐵甲艦會戰,就是這麼一場決定性的戰爭。一場大戰,決定了勝負雙方的歷史走向,甚至決定了兩個民族的前程命運。
又到甲午年,回顧120年前這場戰爭,猶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下,東亞兩大民族的世紀大考,它帶給今人的,不僅是歷史與記憶,許多現實問題由此而起,至今尚未了斷;而更多的,也許是讓這歷史照進現實,映射未來。
釣魚島會是下一個薩拉熱窩?
“我屬馬,我將像強有力的、輕鬆跨越障礙的駿馬一樣,不退縮、不膽怯,挑戰困難。”面對家鄉山口縣長門市的支持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說起了自己的抱負,並接過支持者贈送的駿馬銅像,以此激勵自己“為使日本成為輝煌的國家而盡全力”。這一橋段並不是發生在中國農曆甲午新年期間,而是在今年1月4日下午。當時,生於上一個甲午年(1954年)的安倍來到家鄉,為曾任外相的父親安倍晉太郎掃墓。
早前的2013年12月31日,正在休假的安倍來到電影院,觀看了電影《永遠的零》。這部電影歌頌了二戰時期日本神風特攻隊對美軍自殺式襲擊的往事。安倍晉三看完表示:“十分感動。”
看電影、掃墓上墳,這些都是許多人假期活動的安排選項,對於世家子弟出身的安倍來說,也不例外。“大年初四”上完墳,安倍的馬年新年算是過完了。與中國不同,日本在160多年前明治維新後採用西曆,把過年“搬家”到公曆1月1日。
日本改曆法,源於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源於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灣。在目睹了四艘黑森森的鐵甲艦組成的艦隊,特別是艦上黑洞洞64門大炮的威力後,1854年,日本簽訂了其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這一被迫門戶開放的歷程,幾乎與十多年前發生在中國的情景一模一樣。1840年,清政府經歷鴉片戰爭,被迫於1842年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
這一局面,在1872年時,由大清重臣李鴻章總結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在奏摺中如此寫道:“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亘古所末通,……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在日本,有著一位對李鴻章評價甚高,乃至惺惺相惜的重量級人物。那就是明治維新九元老之一的伊藤博文。這位長州藩士出身,父親是武士養子的貧苦少年,長大成人後,參加尊王攘夷運動,考察歐洲諸國,訂定大日本帝國憲法。1893年,伊藤博文與英國達成協議,取消英國人在日本的治外法權,為日本掃除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立下首功。1894年,伊藤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藉口,發動戰爭,隨著與清軍豐島海戰的爆發,戰爭全面升級,及至李鴻章一生心血、洋務運動的標誌性成果——北洋艦隊土崩瓦解。這就是伊藤博文送給他尊敬的李鴻章大人最大的“禮物”——脫亞入歐的日本發動戰爭,戰勝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清王朝。這場戰爭在日本稱為“日清戰爭”,在中國的干支紀年中,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甲午年,遂稱“甲午戰爭”。
如今,經歷了兩個甲子,120年過去。
其間,由於戰敗,大清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簽署《馬關條約》。在馬關春帆樓,伊藤乃如此評價手下敗將李鴻章——“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集此五種於一身者,華夏三千年來自孔明之後唯一人”。在談判期間,刺客小山豐太郎一槍擊中李鴻章左臉。遭遇重傷的老人,內心深處想的是那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還將會變得怎樣壞下去——條約規定,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確認朝鮮國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
後人如此評價馬關賠款——假若李鴻章沒有挨上那一槍,也許日本對華索賠的3億兩白銀不會減免掉1億兩。對中國傷害最深的則是——清政府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如今兩國爭議的釣魚島,也正是在那時候隨臺灣一併歸了日本。而隨著甲午戰事的慘敗,日本與清廷協商瓜分琉球的所謂“球案”,也不了了之,清政府再無緣照拂曾經的藩屬國——琉球。隨後,由於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清朝花費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
其間,日本吞併朝鮮,伊藤博文成為日本首任韓國統監。日本甚至在日俄戰爭中,再次以小搏大,戰勝了沙俄,號稱其脫亞入歐以來最大之勝利——脫亞之亞洲黃種國,戰勝了幅員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歐洲白種國。而伊藤雖然位極人臣,其個人的命運或許不如李鴻章。同樣是遇刺,1909年,伊藤在哈爾濱火車站被來自朝鮮半島的安重根三槍斃命。
不過,發動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的大日本帝國,第三次的以小搏大最終失敗。1945年,日本投降。根據《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將滿洲、臺灣和澎湖歸還中國。在1954年這一個甲午年,日本國已經依靠朝鮮戰爭時給美軍生產卡車、照相機等裝備恢復了元氣。也正是在那一年,根據《日本國憲法》規定,放棄與他國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權力的日本國,成立自衛隊,舊日本海軍軍旗陰魂不散重又在太平洋上飄蕩。
隨著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美國的小兄弟日本於1972年先美國一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此之前的1969年,美國與日本單獨簽訂了《關於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日美協定》,不僅私相授受琉球群島的行政管轄權,還順帶將中國釣魚島做了順水人情。
乃至如今,釣魚島問題依舊困擾著中日兩國。
小小的釣魚島,並不是豌豆姑娘二十床鴨絨被下一粒小小的豌豆。有著中國馬漢之稱的上海政法學院海權戰略研究所所長倪樂雄告訴《新民周刊》:“中日之間,由於海上生命線重疊,有著天然的衝突。這天然的衝突,考驗著兩國高層的政治智慧。”
2014年,又逢甲午。
“不少人將2014年與1914年作比,儘管沒人希望這會發生,中國與日本之間會出人意料爆發戰爭嗎?”1月23日,號稱 “末日博士”的美國學者魯比尼從達沃斯發出這樣一條推特,歐美輿論頓時像炸了鍋一般——這難道是世界大戰的節奏嗎?1914年的英德之爭,最終由於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而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安倍在瑞士的講演,讓遠在歐洲的人們,似乎也聞到了太平洋西部海域釣魚島上空的火藥味。釣魚島會成為又一個薩拉熱窩?
真的會打起來嗎?
1月22日,達沃斯峰會,安倍戴著眼鏡一臉斯文地接受國際媒體的採訪。“目前日中之間經濟相互依賴,互為重要貿易伙伴,彼此有著重大共同利益,這同當時的英德一樣。”安倍說,“但英德間的經濟關係並未阻止1914年大戰的爆發。”
為此,日本政府於1月24日費勁地解釋:“翻譯將安倍發言譯為英語時,補充說明稱現在的中日關係和一戰前的英德關係正處於類似狀況。但安倍本人沒說中日關係類似一戰前英德關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也為之辯解:“外國媒體誤解了‘首相的觀點’,安倍首相從不認為日中存在交戰的可能。”
不管說了沒說,說了什麼,安倍晉三近來公然參拜靖國神社、公然美化和否認侵略歷史的行徑,本身就表明日本企圖否定二戰成果和國際秩序。
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馮瑋看來,中日開戰論,很大程度上是安倍晉三存心在找麻煩。“1914年,最原始的導彈‘V2飛彈’還沒有問世,現在中國有二炮部隊,有精確制導的各型號導彈。日本很清楚,中國導彈覆蓋日本全境。日本敢開戰?”
知名軍事評論員、解放軍前總參謀部上校岳剛對安倍達沃斯講話亦相當不屑。岳剛說:“安倍稱中日間不要重演一戰前的英德關係,嚇唬中國更顯底虛!”岳剛認為,中國下大棋不能用散力,要在拓展自己的伸展空間時,兼顧與美國的博弈。言下之意,對日關係這步棋怎麼走,關鍵要看中美關係如何。
中國社科院海疆問題專家王曉鵬對《新民周刊》更是如此表示:“中日再現120年前的戰爭態勢,本身就是個偽命題。現在的形勢,和那時候完全沒有可比性。當年的中日衝突,就是單純的中日衝突,即使有之後的三國干涉還遼,與今日的國際背景也不具可比性。如今中日關係的背後,是中美關係。 ”
果不其然。2月7日,美國國務卿克裡在華盛頓會晤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時,宣稱《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克裡甚至放言:“美國既不承認,也不接受中國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美國無意改變在這個地區的運作。”安倍在岸田訪美前已對美做雌伏狀,稱:“日中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事實上日中兩國絕不能發生衝突。”
早在今年1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刊登了署名為國際問題專家思楚的文章《日本是美國的“資產”還是“包袱”?》。文中寫道:“說到底,中美同為二戰戰勝國,在防止日本重走軍國主義老路這個問題上有重要利益交集,很多事可以一起做。日本好比一個假釋犯,美國、中國和所有二戰受害國都是假釋官。” 文章結尾態度之強硬,也不得不提——
“當然,如果美國對日本不想管、不願管、不能管,也不要緊。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甲午戰爭的年代,中國和世界上其他愛好和平、主持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鎖住日本軍國主義這個‘午夜凶靈’。”
美日關係也絕非鐵板一塊,克裡之所以在訪華前公然力挺日本,有媒體分析:“釣魚島就是美國的搖錢樹,美國的目的就是讓釣魚島永遠成為爭議地區。現在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出於自身戰略考量,必須支持日本,而日本也在利用美國。原因就在於美國知道中日一戰日本必敗。假如釣魚島之戰中國必敗的話,美國絕對會支持中國,美國在玩平衡。”
日本首相安倍對目前的國際局勢其實是瞭然於胸的——不管自衛隊艦隻如何先進,戰力如何強大,也不論其購自美國被拆除了進攻性裝備的戰機如何迅疾而性能優良,如今的太平洋,還輪不到日本指點江山睥睨空海。安倍舞劍,意在修憲,而修憲,意味著安倍夢中的“日本國防軍”之誕生。
如今的安倍政權重提一戰,又要突破二戰體制,馮瑋覺得安倍是自己在給自己挖坑,會讓世人看清他的本質。一眾日本教授普遍認為等“安倍經濟學”的勁兒過去以後,勢必會加速修憲步伐。這是否意味著戰爭還遠呢?
縱觀日本歷史,日本對外開戰,往往搞突然襲擊。
最著名的是珍珠港事件,還有日俄戰爭。之前的甲午戰爭,更是以日本海軍在黃海豐島海面偷襲中國海軍艦艇和運兵船而真正進入全面戰爭階段。回看歷史,在面對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三次決定國家命運的全面戰爭中,日本都是靠偷襲贏得戰爭的主導權。而在20世紀的侵華戰爭中,無論是1931年9月18日偷襲沈陽北大營,還是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偷襲宛平城,日軍全都是找藉口、下圈套,然後不宣而戰。
同時,也應註意日本國內的善意。馮瑋分析道:“安倍是個‘麻煩製造者’,但不少日本人不乏良知,很多日本人相當善良。”最新證明馮瑋觀點的事實是,1月22日,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東京表示,安倍首相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錯誤的,他應該對此進行反省。之後,1月24日,鹿兒島市豎立了一座感謝中國養父母的石碑,以表達對二戰中收養失散日本孩子的養父母的恩情。
即使在專業的研究機構分析中,對未來的日中關係乃至日本與世界的關係,都有較為良性的預測。比如野村綜合研究所出版的《2015年的日本:邁入新的“崛起”時代》一書認為,日本前兩次崛起,源於1853年美軍艦到訪,以及二戰後日本淪為占領軍統治國。兩次崛起都借助外來力量的衝擊。而如今日本正要經歷第三次崛起,這一次再也不僅僅是日本單方面走出國門的崛起,也不是單純引進外國做法的崛起,而是“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的國際化,那將是一個無須區分日本人與外國人、外貿企業與日資企業的時代。
戰場在哪裡?
然而,必須看到,在個體民間友好的良性舉動之下,就領土問題而論,日本現政府不僅不知退讓,反而相當強硬。日本文部科學省1月27日決定,修改日本初高中“學習指導綱要”解說書。新解說書竟然寫明韓日爭議島嶼(日稱竹島,韓稱獨島)和釣魚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
王曉鵬則告訴《新民周刊》:“如今中日之間的海上較量,真正‘掰手腕’的地方,在於執法力量上的過招。”與前些年中國海上執法力量海監、漁政、海事、邊防海警和海關緝私五龍治水不同,如今整合後的中國海警局裝備升級。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網站上瞭解到,1月23日,中國海警2401船完成建造並交付中國海監東海總隊。中國海警2401船是國家海洋局重組以來第二艘完成建造並交付的新型4000噸級多功能海洋執法船。
據悉,中國在建和即將開建的大型執法船包括10艘4000噸級海警船、6艘3500噸級海監船、4艘5000噸級抗撞型海警船、4艘6000噸級海警船、11艘3500噸級漁政船和4艘以上的12000噸級大型海警船,待建和正在建造的3000噸級以上大型執法船合計達到空前的50艘左右。這些執法船建成後,中國將擁有世界最強大的執法船隊,其大型船的質量和數量將數倍於日本海上保安廳。
而在這些執法船建成之前,眼下的中日海上執法船力量對比,天平確實是嚮日本傾斜的。目前,日本1000噸以上執法船多達100多艘,1000噸以下各類執法船更是有500多艘。王曉鵬說:“日本海保廳歷史悠久,體系完備,力量強大,並且配備武器。”對於並不配備重武器的中國執法船,王曉鵬也指出了優勢所在:“中國海警局擁有中國特色的執法力量,享有行政執法權和警察權,對他國非法侵漁這樣的流動性作案,可以抵近觀察;對於非法油氣開采和非法測量活動,可以登臨檢查。中國執法力量可以和海軍力量兩相配合,雙保險。”
海洋執法,當然只是中日較量的領域之一。在年初的舌戰中,中日兩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和林景一將“戰場”搬到了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之夜》節目。在“伏地魔”來“伏地魔”去的爭執中,人們的視線特別是媒體的視線也被牽引到罵戰里。此時,日本悄悄加快相關作業,把作為日本領海範圍設定基點的400個離島中的280個無主的無人島國有化,可謂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王曉鵬告訴《新民周刊》:“自民黨參議員衛藤晟一為280個離島國有化問題,還特為前往美國進行通報。日本在280個離島國有化後,害怕有關國家註意,馬上批駁中國的‘南海漁業新規’,再一次想轉移視線。而中國‘南海漁業新規’其實早在2013年11月就已經披露,日本早不批晚不批,恰恰在這時候批之,目的顯而易見。”
與直接的軍事衝突相比,海洋執法領域、外交領域、利用大眾媒體領域,乃至對內行政領域的較量、工作、部署,可謂是烈度較低,卻更需要智慧的一個戰場。在這個戰場的背後,更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靠山。而兩國全方位的競爭,則需要更大的智慧,以贏得文化之爭、價值觀之爭。
當然,中日交惡的原因,不僅僅在於日本的右傾化。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認為,這是冷戰結束後的結構性原因,也是中日關係四個待解的繩結——一是中日存在安全困境,二是兩國發展戰略有一定的衝突,三是實力對比相對平衡,四是國民感情惡化。對東亞各國關係有獨到研究的鄧聿文先生更是直指:“中日自2012年9月以來的這場博弈,其深層因素是東亞首次出現兩強並立,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心理準備尚未調適好。從這個背景看,中日兩國遲早要發生一場對抗與危機,即便不在釣魚島,也會在其他方面。”
至於中國本身,恰如王曉鵬所說:“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中國若要四海升平,核心價值觀這個‘本’一定要立起來。”
國運之路在腳下
李鴻章去世一百多年了,中國人民經歷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收復了甲午失地,如今可謂國富兵強,然而,海外塵氛是否熄滅了呢?其實,別說海外塵氛,即使中國自身,還遠未完成國家的統一之路,單單一個臺灣問題,就仍極大地考驗著海峽兩岸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上海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部主任張軼對中日近代史有很深的比較研究。他告訴《新民周刊》:“甲午中國之失敗其實是一個契機,它導致了中國人的群體意識覺醒。甲午戰爭的發生,是中日兩個民族近代化過程的一個分水嶺。中國的近代化從甲午開始逐漸從器物層面向思想乃至政治制度層面轉變,其代表就是1898年的百日維新,而這個過程日本早在1868年就已經開始了。”
張軼認為,與日本始終堅持君憲這條道路不同的是,19世紀末的中國人一直在君憲、共和乃至無政府主義這些不同道路間猶豫。“天皇的萬世一系決定了當時的日本從心眼裡就看不起朝代更迭頻繁的中國,也決定了日本儘管也有自由民權運動,也有大正德謨克拉西,甚至也有後來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但其前提都是以天皇的至高無上為出發點的。”
張軼說,“伊藤前來中國,號稱幫助光緒實現他的君憲理想。而他來沒幾天就發生了戊戌政變,光緒被打入冷宮。君憲之路究竟是否適合中國,因為我們從來就沒真正實行過,歷史也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去證明瞭。”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最早受挫於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甲午慘敗,這場慘敗引發了中國社會的長期動蕩,把中國現代化進程逼入坎坷凶險的途徑,並差點使我們民族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萬劫不復!”倪樂雄對《新民周刊》如是說。
當然,在甲午戰爭期間,民主共和的萌芽已經在中華大地深深扎下!1894年11月,檀香山興中會成立。1895年2月,香港興中會成立。與日本頗有淵源,接受大量日本資助的孫中山面對甲午戰爭的失敗,在《有志竟成》一文中寫道:“時適清兵屢敗,高麗既失,……清廷之腐敗盡露,人心憤激。上海同志宋躍如乃函促歸國……”
鏈接:
2012年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作出有關政府出面“購買”釣魚島的提議。
2012年7月7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稱,政府正就購買有關島嶼並實現“國有化”進行綜合研究。
2012年7月27日,東京都政府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巨幅“購買釣魚島”主題廣告。
2012年8月15日,抗戰勝利67周年紀念日;兩岸三地的7名保釣人士乘坐“啟豐二號”成功登上釣魚島。
2012年9月10日起,中國政府部門對釣魚島及附屬島嶼開展常態化監視、監測;2012年9月11日,中央電視臺首播釣魚島天氣預報。
2013年10月25日,日本海上自衛隊107艦強行闖入中方演習區,並長時間滯留,直至28日7時32分才離開。
2014年1月初,中日駐英大使分別指責對方是地區的“伏地魔”。
2014年1月30日,日本航空自衛隊正制定預案,一旦中國軍機進入釣魚島上空,將對其進行“裹挾迫降”,併在日本本土“拘捕”中國飛行員。
2014年1月31日,中國戰機在東海驅離外國軍機,有軍方人士指稱此外國軍機即系日機。
2014年2月3日,日本自衛隊將新設水陸機動團,作為新設“陸上總隊”的直屬部隊,規模達2000至3000人,此系未來日本專註西南離島的王牌部隊,意圖直指中國釣魚島;同日,日本NHK經營委員會委員百田尚樹在公開演說時聲稱“南京大屠殺根本不存在”,輿論再次嘩然。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編輯:SN086)
- Apr 19 Sat 2014 17:24
甲午之殤 如果甲午再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